一条游学路,一段伟人史。百年前,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,新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探索、追寻家国天下和个人立身处世之道的大计。这一群体中就包括一个湖南伢子——青年毛泽东。他身无分文但怀揣着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的理想初心,踏上了游学之旅。
这段“实践出真知”的游学之路曾发生过哪些趣事?如何挖掘这段红色记忆的文化内涵。
第一站---石仑关
“骤雨东风过远湾,滂然遥接石仑关”,1917的夏天,毛泽东和萧子升“雨伞行囊负一肩”,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游学之旅。为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之路,追寻伟人足迹,感受先辈风采,重温红色情怀,护理学院赴宁乡市夏铎铺镇天马新村的石仑关。
(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寇进,向学生们进行党史教育)
李子文同学她说:“对于这次参观石仑关我感悟很深,1917 年,青年伟人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宁乡在此上沩山,我们这次重走伟人路,重温伟人诗,百余年前,伟人毛泽东同志怀揣着对中国农村的满腔忧思启程游学调研。如今,人们循着伟人足迹而来,所见乡村已是一片和美,此情此景,想必可令伟人心安”。
第二站---何叔衡故居
循毛泽东游学之路,我们来到了何叔衡故居,古朴的建筑,静默的石板路,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,我在故居陈列的原始物件、历史照片、尘封资料和影像视频前久久伫立、细览沉思,照片中他的凝重面容与嘴边留着的小胡子。他就是26岁时考取清末秀才、拒官不做、留在家乡种田教私塾,后来又去湖南一师读书,和毛泽东一道发起成立新民学会,之后还带领女儿、女婿投身革命,忠贞不渝的何叔衡。
(毛泽东和何叔衡从长沙出发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)
杜莉瑶同学说:参观何叔衡故居,心中满是感慨。走进那古朴的院落,仿佛能看到何叔衡先生当年为理想而奋斗的身影。他从这里走出,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不畏艰难,勇于奉献。作为学生,我们应学习何叔衡先生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。在学习生活中,面对困难不退缩,努力追求知识,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第三站---谢觉哉故居
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一次精神的补给。谢觉哉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才子,他于1905年考中晚清最后一科秀才,但他却始终与功名利禄刻意保持着距离,渴望为国为民做点事。之后,他行过医,但又因深感“社会的病大于人体自身的病”而改投教育,于1920年到长沙主编《湖南通俗报》,极力宣扬新思想、新文化。1921年,他经何叔衡、毛泽东等人介绍加入了新民学会,开始接触并探索马克思主义救国之路。
(刘丽老师,向同学们讲解革命烈士的精神)
陈盈盈同学说:谢觉哉先生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,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。他的坚定信念、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作为学生,我们应学习谢老的爱国情怀和勤勉作风,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,努力提升自己,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,让谢老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绽放新的光彩。
第四站---密印寺
1917年夏天,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在游学途中来到了宁乡的密印寺并留宿。在寺中,他们结识了方丈,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。方丈对毛泽东的字迹印象深刻,并对两人的未来做出了预言。毛泽东在万佛堂中认出了唯一的真金佛,这让方丈对他刮目相看。毛泽东深情嘱托沩山是个好地方,有个密印寺,应该好好保护起来。
第五站---“护理温情,乡间传爱”
此次下乡,护理专业的学生携带电子血压计,深入乡村,为独居老人提供血压测量服务。学生们细心操作,专业解读,对血压异常的老人给予及时健康指导。她们用专业知识与热忱服务,为老人送去健康关怀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医学生誓言,展现了新时代护理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。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老人的健康意识,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护理职业的深刻理解。
夕阳余晖中,护理学院的三下乡活动圆满落幕。重走伟人毛泽东游学路,走进革命前辈故居参观和学习,可以加深对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和精神的理解,激发爱国情感,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护理专业的学子们用专业知识与无限热情,为乡村带去了健康与温暖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与社会责任。此次三下乡不仅是一次专业的实践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加深了学生们对社会底层健康现状的理解,激发了他们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热情。